在我们的身边,总有一些优秀青年教师,平时工作勤勉、教学成绩突出,可是每逢评职称,评骨干、学科带头人的时候,除了教学成绩,很难拿出有分量的教研成果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?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年教师的教研成果意识和转化能力不足。因此,培育和加强青年教师的成果意识,尤为迫切和重要。
多一些教研成果的认同意识
教研工作由两方面构成,一个是教,一个是研。研是教的前提,能确保教的方向。研的成果能使教师不断收获教育教学的成功和动力,不断地自我激励,从而坚持不懈地开展教研活动。
青年教师应该培养教研成果意识,成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。教师的成果通常表现在教学、教研两个方面,但不少教师缺乏教研意识,从早到晚只忙于埋头教书,却很少参与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、教学问题的提出与探索,不懂如何将经验上升为理论、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。将经验撰写成文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升华的过程,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,是一个成果转化的过程。他们中间不少人片面地以为,能把书教好,学生的成绩提高,班级的考试分数排名靠前,就证明自己教学水平高、业务能力强,是个称职的好老师。相反,他们认为一遍遍地磨课,参加各种比赛和展示是表演和作秀;认为教师参加课题实验,是流于形式、浪费时间;对于一些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,认为就是写写画画、抄抄拼拼、投机取巧,表现出不以为然甚至抵触的心理。
在今天,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,一个教师不仅要能把书教好、把人育好,而且还要会做教育科研,会写文章、做课题,这样才算是一名优秀的、全面发展的好教师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:“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,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。”参与教研可能会耽误一些上课、批改作业、辅导学生的时间,但如果把教研做出水平,做出成绩,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成绩,反而会助推教学效率提升,达到相互促进、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教研是教学的基础。教研是先于教学的,我们从学习教育学、心理学开始,就在学习如何做教研,研究的是教什么、如何教的相关知识,而在实践中,我们仍然是先备课,后教学,备课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,或者是自我探究,或者是集体研讨,这仍然是先教研,再教学。如果没有教研作为基础,教学就会没有目标,就会没有方法,就会对过程失去有效的控制。
多一些教研成果的创新意识
教研成果不仅仅指教研论文,还有教育案例、教育叙事、课堂实录、教学课件、习题设计、课题方案等,涵盖了教学的各个层面,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,是与教学、与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结晶。
谈起撰写教研论文,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,认为这是一些教育专家或教研员的“专利”,自己是基层的一线教师,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,写出来的东西难免肤浅、零碎,所以不愿轻易动笔。其实这种观点是失之偏颇的。教师虽然和专门的教研人员相比,在理论水平方面有差距,但是在经验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教师每天都要站讲台,进行课堂教学,与学生打交道,开展班级管理,在这些工作中有很多需要研究、探讨和整理归纳的东西。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做法、取得的成绩、产生的思考或者遇到的困惑写出来,都是很有价值的。这些东西既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,也可以其他更为灵活的形式展现出来。即便是关于作业的布置、试卷的设计、复习的方法等,这些常规性的、细节性的经验和做法,写出来虽然不是严谨的教学论文,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也是很接地气的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。
如果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不够深厚,或者文笔不够好,想取得教研成果,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精心编写教学设计。事实上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项教研成果,因为它记载着设计者的思维过程,展示了设计者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,反映了设计者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。因此,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、训练思维的过程,是钻研教材、设计教法的过程,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。有人曾指出,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。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体现这一转化过程,在教案中用生动的语言、形象的例子,将深奥的、形式化的知识转化为深入浅出、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。这一转化过程是语言的锤炼与组合,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。
对于一些从教时间短、教学研究能力还较薄弱的青年教师来说,撰写教育叙事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最有效途径。教育叙事不仅是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、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写出来,而且要写出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。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,及时将经历的故事、获得的体会撰写成教育叙事,不仅为课题研究积累了材料,还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,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。我们熟悉的窦桂梅、李镇西等名师大家,他们不正是在坚持天天写教育叙事、随笔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吗?
我们也注意到,在身边有不少青年教师,参与一些交流研讨活动或者优质课竞赛,经过多天或者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精心准备一节课,不断地试讲,反复地修改,精心地打磨,还经过了学校优秀教师甚至当地教研员的悉心指导,融入了集体的智慧,可以说都是课堂的精品,但是讲完就丢在一边。如果能把这些课例加以整理,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、课堂实录,或者写出自己在整个磨课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,都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。这样一方面对于自己的课进行了理论的提升,另一方面,也使成果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转化。
还有一些青年教师,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,经常会在一些家长会或者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中,把自身的做法进行归纳总结,向家长和其他教师推介。这些很实用的发言稿,如果能融入一些理论性的东西,加以整理,变成班级管理方面的论文或者育人案例,就不会把宝贵的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。
多一些教研成果的整理意识
青年教师每年都会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取得一些成果,如发表论文、讲公开课、论文获奖、主持课题实验、辅导学生、教科研主管部门的表彰等。这些成果需要定期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保存。如果能够用一些档案盒或档案袋,将每年的教研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汇总,妥善保管,同时将电子版保存在电脑中,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打印出来,就会十分方便。
把每年或一个学期,或者近年的教研成果进行汇总,通过观察比较就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教研的哪些方面做得好,在哪些方面是短板、成果薄弱甚至空白,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努力、有所突破,这样对于青年教师制定后期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,都是极具参考作用的。
在这方面的教训也绝非个例,比如在笔者身边,就曾经有一位年轻女教师,非常擅长讲公开课,单是在国家、省级的大型比赛和观摩中就有十多节优质课获奖,但在论文发表方面却捉襟见肘,参加或主持的课题实验也没有几项,结果在评选名师的时候,因为成果不够全面,存在严重的不平衡,导致一度受阻。而另一位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,擅长写教研论文,在各种教育报纸杂志上先后发表300余篇文章,但讲公开课是他的弱项,很少参与优质课的比赛,所以在这方面的成果严重不足,以至于参加本市的学科带头人评选,因为缺少优质课而数次落选。这说明二者都很重要,不可偏废。
青年教师定期对自己的教研成果进行汇总和梳理,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,适时加以调整、充实完善,必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指导和矫正的意义。即使抛开他人眼中评优评先、职称晋级这些功利性的因素,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,在专业成长中也不应该跛脚前行,而应各项能力齐头并进,行稳致远。张善芬
(作者单位: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)